新闻动态

1950年,溥仪听到出兵朝鲜后,当场撕开棉衣取出一物:我自愿上交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11    点击次数:91

1950年秋天,鸭绿江边战火纷飞,中国人民志愿军冒着严寒,踩着结冰的江面,勇敢地冲向枪林弹雨的战场。

与此同时,远在千里之外的抚顺战犯管理所内,一个身穿灰色棉布衣的中年男人正翻来覆去难以入眠。

他的手无意识地搓着衣角,那里面藏着一件宝贝,乾隆田黄三链章,这件东西和他的人生紧密相连,已经二十六年了。

他叫爱新觉罗·溥仪,是咱们中国最后一位坐龙椅的皇帝。

三岁当上皇帝,六岁就被迫下台,小时候在紫禁城的高墙里当了个有名无实的“关门皇帝”,长大后被日本人利用,成了“康德皇帝”,到了中年,又在苏联的牢房里写下了入党申请书。

现在,他躺在战犯管理所那张硬邦邦的床上,耳边回响着广播里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口号,内心第一次涌起一种刻骨铭心的羞耻感。

二十六年前,冯玉祥的部队用枪杆子砸开了神武门的大门,

他把那块代表皇权的田黄印章缝进内衣里,梦想着将来能凭借它重新坐上皇帝的宝座。

二十六年过去,正值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支援前线之际,他哆哆嗦嗦地拆开破旧棉袄,把藏着“复辟梦”的这件老物件递到管教人员面前,声音发抖地说:“这是我主动要交的!”

这枚经历过康乾辉煌年代的印章,如今成了旧社会最鲜明的象征——它既是帝王权力的残留物,也像是一张让“鬼”变回“人”的身份证明。

从皇宫到监狱,从皇帝到囚徒,溥仪的上半辈子充满了荒诞和屈服。如今,他打算用献出珍宝来和过去做个了断,这或许是他与历史做的最后一笔买卖。

新中国领导人对他说:“我们需要的不是用来赎罪的物品,而是真正醒悟的心灵。”

田黄三链章被送到故宫博物院的那天,溥仪正在战犯管理所里学习怎么补袜子。

手指被针尖刺痛的瞬间,他猛然回忆起小时候太监跪在地上给他穿鞋的情形。

他终于意识到:那些被珍藏的珍宝,其实并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文物,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书写的时代篇章。

【从紫禁城到战犯管理所:溥仪的跌宕人生】

爱新觉罗·溥仪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,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。

他三岁就当上了皇帝,六岁就被迫下台。后来在日本人的操纵下,他成了伪满洲国的名义统治者,实际上只是个被人操控的傀儡。最终,他的命运以战犯的身份画上了句号。

1945年日本战败后,溥仪在沈阳机场被苏联军队抓获,随后被押往国外,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牢狱生活。

在苏联的监狱里,他得到了比一般战俘好得多的待遇——自己住一间房,还有专人照顾,甚至好几次写信给斯大林,希望能永远留在苏联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0年8月,末代皇帝溥仪被押送回国,随后被关进抚顺的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。

在回国的火车上,他内心极度恐惧,甚至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,幸好被列车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阻止了。

溥仪依旧沉浸在"皇帝梦"里,连基本生活都处理不好:衣服扣子系得乱七八糟,剪指甲能剪出血来,因为排队打饭被人插队就赌气不吃饭……

管理所的干部温和地开导他:"犯的错不能全怪你,那个年代的大环境也有关系。只要你认真改正,大家都会理解你的。"听到这番话,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。

【抗美援朝与献宝:田黄三链章的浮沉】

1950年10月,朝鲜战争打响,全国上下都积极行动起来,全力支持前线作战。

听说抚顺战犯管理所组织大家做炒面、缝棉衣,其他犯人都积极参加了,唯独溥仪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。

第二天,他去找了管事的孙明斋,把棉衣里子拆开,拿出一个用厚布包着的宝贝——乾隆年间的田黄三链章。

这三方印章是用一块上好的田黄石整体雕刻而成的,通过镂空的石链连接在一起。印章上分别刻着“乾隆宸翰”“惟精惟一”“乐天”几个字,体现了乾隆皇帝的执政思想和追求。

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后,他就把这件东西缝在衣服里随身携带。后来无论他逃到天津、东北伪满洲国,还是被押送到苏联,这件东西一直没离开过他的身子。

他梦想着靠这个获得解脱,就连在苏联提交入党申请时,也没舍得把它交出去。

现在,他主动拿出宝物说:“这东西是我26年前从故宫拿走的,现在我自愿把它交给政府!”

孙明斋面对这件珍贵无比的宝物,心中震撼不已,但他坚定地表示:“这件宝物是全体人民的财富,不过,真正的自由还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变才能获得。”

溥仪心里虽然失落,但在干部们的耐心引导下,慢慢领悟到:新社会要的不是用东西来赎罪,而是彻底改变自己,真正脱胎换骨。

【改造新生:从“皇帝”到公民】

溥仪的转变过程异常艰难。他从小就被一群仆人围着伺候,连穿衣服、洗脸刷牙这种小事都得别人帮忙。

在管理所,他头一回自己洗衣服,肥皂沫弄了一脸;补袜子时还刺伤了手;连水龙头都关不好,搞得浴室满地是水……但工作人员一直给他打气:“学会干活,就是重新做人的开始。”

改变想法比改变行动更难。

在参观日军暴行展览时,幸存者方素荣含泪的控诉让他幡然醒悟:"我当年为虎作伥,成了国家的罪人!"

他干起活来特别卖力,不论是叠纸盒、除草还是搬煤块,样样都抢着干,很快就成了大家眼中的“干活能手”。

1954年,他拿起笔,写下了《我的前半生》,毫不掩饰地承认了自己的胆小、爱面子以及犯下的错误,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。

1959年特赦名单一出来,溥仪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,声音都颤抖了。他激动地说:"是共产党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,我这辈子一定跟着党走!"

【特赦之后:平凡人生的不平凡意义】

溥仪走出监狱后,遇到了新难题:怎么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?他曾经想学医,但没成功,后来去了植物园做园丁,每天负责浇水和打扫,他笑着说自己总算能靠双手养活自己了。

1962年,他调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,开始参与编写清朝历史的工作。

年迈之际,他与护士李淑贤结为连理,开始了相濡以沫的寻常日子。

1964年,溥仪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。面对他人询问他的过去,他平静地说:"我从前当过皇帝,也做过战犯,如今只是一名普通劳动者。"

1967年,他因尿毒症去世,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:“把我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。”

这件陪伴溥仪大半辈子的珍贵文物,最终被收藏进了故宫博物院。

这件艺术品代表了乾隆时期技艺的最高成就,同时也标志着封建帝王统治的落幕,象征着一个历史时期的终结。

田黄石质地细腻如美玉,链雕工艺精湛无比,但它的珍贵之处更在于告诫世人:在政权交替之际,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能迎来新的机遇。

【结语:】

溥仪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:年轻时沉迷于不切实际的“恢复皇位”幻想,晚年却在平凡劳动中重新获得了自我价值。

他的变化正好验证了毛主席那句话:"我们针对的是剥削制度,不是具体某个人。"田黄三链章物归原主,不仅是国宝重回故土,更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。

溥仪在回忆录里提到:“过去那个时代让好人堕落成坏蛋,而新社会却让坏蛋重新做人。”

他的经历,生动展现了新中国如何成功改造战俘,同时也标志着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尽头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